3200威尼斯vip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学科发展史】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 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组成。1988年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批准设立硕士点,2001年设 立博士学科授予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从美国德克 萨斯农工大学、贝勒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科研单位引 进学术团队,使得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实力得到了明显加强。通过5年的建设,形成了以表 观遗传学、肿瘤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与新药研发、免疫的调控及机理等为特色的研究团队 ,分别于2006年建立上海市科委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研究技术平台”,2011年成立了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并荣获 教育部“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理病理中的功能及机制”创新团队称号。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 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和“ 973”课题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科研项目等50余项。在NAT MED、IMMUNITY、CHEM REV、CHEM SOC REV、PNAS、CELL RES、CANCER RES、J IMMUNOL、JBC等高水平杂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获得1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威尼斯官网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一个大的学科群体,它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创 建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教研室,80年代初,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等学科又相继加入。早期生物化学学科由颜季琼领衔,刘怀芳、王耀发等参入组建, 后又有化学系的生物化学教学组的吴冠云、杨绍钟等加入。此后又有秦德安、毛一平、左大 珏、范培昌、罗纪盛和路英华等陆续加盟,相继开展的“细胞膜生物化学”、“胞二磷胆碱生 物合成及临床应用”、“蚯蚓纤溶酶提取”和“固定化物酶”等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生 物物理学科于1960年由戚蓓静、董元烨、胡天喜、曹汉民等一批青年教师创建,先期开展“ 辐射防护”、“仿生学”等研究。80年代后,在胡天喜教授带领下,从事“软X射线生物效应”、 “自由基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发光”等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细胞生物学是80年代初 由王耀发教授领衔组建的,在心血管细胞损伤与修复细胞分子机理、延缓皮肤衰老机理等领 域开展研究,并成功研发出多项营养保健产品,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分子生物学(基 因工程学)学科是在80年代中期由戚蓓静、吴自荣和王林发等组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先期从事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学研究,之后,在吴自荣教授带领下,开展基 因工程药物和药用蛋白质修饰等研究。特别在心血管溶栓、糖尿病新药研发方面形成特色, 先后得到国家新药创制专项、“863”、上海市科委新药重大项目、新药重点攻关研究等多个 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有的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微生 物学科由杨颐康、翁稣颖等于50年代末组建,早期开展“5406”微生物工程研究,后由李家 恕提出“细菌发光”研究。之后,在杨颐康带领下,吴自荣、朱文杰等在发光细菌种类、分布 、生理、生化及应用的研究方面获得诸多成果,并建立了含有10个海洋发光细菌的菌种库 。遗传学学科于1962年由张作人、陈瀛震、董元烨等组建,后又有孙承骞等加盟,先后在 细胞质遗传、牧草品种引种与育种等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免疫学方向是80年代由 郎所教授领衔创建,在沈沁汶、钱旻、章平、汪昌寰和刘家英等努力下,在寄生虫免疫、体 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1988年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批准设立硕士 点,2001年设立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成立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获得长足发展。2004年免疫学实验室和细胞 生物学实验室等从本学科中分离出来,与上海市血液中心联合成立生命医学学科,并在生物 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硕士点、博士点。2007年,创建了“生命医学研究所”,扩大了本学科的学科优势。2011年按照我国学位授予学科规范,生命医学学科又回归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目前该学科包括表观遗传学、肿瘤 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与新药研发、药物合成与代谢、发育生物学、细胞损 伤与修复、免疫的调控及机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工程药物与药用蛋 白质的修饰、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物技术等12个研究方向。2007年,生命医学研究所建立 了“上海市科委细胞信号网络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被批准为“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 室”,研究团队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称号。近5年来 ,该学科共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和“ 973”课题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科研项目等50余项,研究经费达90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杂 志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包括在《PNAS》、《Cancer Research》、《JBC》等SCI收录杂志上10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刊40余项,授权9项,申 请美国专利2项。

 

团队成员


 

张美玲**            张 强**            高红亮*            





黄 静**            贾彩凤*            程义云**            





常忠义*            石铁流**            金明飞*            





毛春晓            王 昕**            翁杰敏**            





钟 涛**(学科主任)            李纪文*            蒋德明*            





靳大庆*            张变红*            张乾森**            





胡婧婧*            廖鲁剑**            宋高洁**            





阳怀宇**            李 磊**(学科副主任)            吕  佳**            





曹雄文**            


























注:**为博导,*为硕导